城投动态 | 清华大学来衢社会实践队员感悟(二)
为进一步深化与重点高校人才交流合作,借重用好高校人才智力资源,吸引优秀人才服务衢州,到衢创业就业,来自清华大学13名学子一周来已走进衢州、走进城投,参加了为期5天“这十年,青年行”·赴衢暑期社会实践。
由衢州市政府办公室、市城投集团联合主办的一周社会实践已完美收官,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队员感悟吧~
陈麒霖
很高兴本次能到浙江衢州开展实践,很感谢在此期间城投集团对我们的招待及一系列的协助。在衢州期间,目之所及的均是美丽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我们慨叹于这座古老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惊讶于未来社区与未来乡村的建设成果。衢州在踏踏实实地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并且还有专门的“8090”宣讲团负责将复杂的理论拆分成简单的内容并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向人民宣讲,让人民能很好理解并接受党的理论,更有甚者会加入到宣讲团主动学习,成为宣讲团的一员。
从法学生的角度来说,让我印象深刻的点还有常听见的那句“南孔圣地,衢州有礼”以及政府倡导的“八个一”,我们都知道“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是最高的法律”,衢州依托南孔文化与儒学经典,倡导以礼束己,有助于当地人民将守法有礼铭记于心,也有助于法治宣传工作的展开。
最后提一点粗浅的建议,在这几天的走访中,我发现对于“两子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上还有待加强,在来衢州前我并未曾听闻“两子文化”,在参观相关地点时也感觉缺乏一种互动性与吸引力。因此我认为在后续“两子文化”的宣传上可以多考虑不同的形式,比如说,线上可依托诸如小红书、抖音等时下比较流行的网络资源进行推广,线下则可通过增加互动式的活动,比如让宣讲团向游客宣讲“两子文化”、集章活动(参考厦门鼓浪屿)等,让更多人了解并吸引更多人来参观。
衷心祝愿衢州发展得越来越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前来参与城市建设。有机会我会再来衢州的。
邓一秀
非常感谢城投集团对我们实践支队的支持和陪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意、展现诗画江南的衢州城。当我们站在水亭门的城墙上,向两头眺望,江那头是高楼大厦、五光十色的新城生活风貌,江这头是源远流长包容并蓄的古城风貌。古今两种城市风貌以衢江为界,交相辉映,衢州的城市建设将衢州历史传承与新时代目标有机融合。衢州是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水亭门和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特色和文化底蕴,基于对老城区空间特色的研究和对旧城活化更新的方法探索,希望能够找到衢州的城市形态基因。接着基于整体风貌延续与传承原则,探索出更适合南孔古城的商业复合型的传统风貌街区的活态保护与更新方法。同时更意识到,建设问之于民、取之于民是我们的美好期待,但公众参与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希望在将来能够更加发挥市民村民的主动性,唤起衢州人民对衢州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衢州成为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也是一座最有温度的城市。
董钰佳
我是本次实践支队队员董钰佳,非常荣幸能够有此次机会来到衢州进行社会实践,也非常感谢衢州市政府与城投集团对我们实践的大力支持。在五天的实践中,我们就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更新、两子文化、乡村振兴与红色印记等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参观走访与记录,在此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为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而飞速发展的衢州,一个深含文化底蕴,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衢州,一个积极探求发展新道路,让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口号的衢州。尽管与衢州相识不过短短几天,但每一天都让我都对衢州城的认识更加深刻一分,衢州对我来说不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符号,他是古朴含蓄又迸发着创新活力的城市。最后我想再次感谢城投集团对我们实践队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能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别样衢州。
姜博文
非常幸运也非常开心能和研究生学长学姐们一起来到衢州实践调研,在衢州的5天里,感谢衢州城投的招待与王明卿学长的陪同。在衢州,首先,我看到了衢州城投作为国企担当者与引领者的姿态,对人才的重视,与对衢州建设发展的巨大贡献。衢州城投在城市更新、城市发展上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在与衢州城投董事长廖总、住建局、规划局等座谈中,也让我更加了解衢州的发展现状,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衢州。其次,我看到了余东村的依靠农民画出圈致富的成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独特的成功之路。同时,我也看到了“两子文化”的璀璨结晶。儒学馆、孔庙、烂柯山、水亭门、天王塔,诉说着衢州悠久的历史。而衢州在“古城双修”,修旧如旧,让历史遗迹保留本真的模样。最后,在与建筑学院的共同实践中,也是一次学科融合的过程。在这次旅途中我也看到了城乡规划的魅力与应用,更加了解建筑学院。
最后,对衢州发展的一些小建议:在衢州的这几天里,我看到了衢州具体而有张力的远景规划。但是不论城市的规划如何,建设如何,最终要实现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提升,离不开两个点:人才与产业。那么在规划,建设之外,如何引进产业、如何更多地引进人才则是重中之重。这两点做不好,衢州人口流失的现状不改变,那么这些投资很可能会变成笑话。毕竟鹤岗的凋零历历在目。